插队仅3年,感恩故事续写40载……
小货车撞上大货车 事故造成一死三伤
亲邻“组团”作伪证,4人被拘
下一篇4 2015年4月24日 放大 缩小 默认        
上一期  下一期
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

插队仅3年,感恩故事续写40载……
下乡知青成了“编外儿子”,向来安县农民夫妇尽孝40年
星级记者 刘海泉
当年在樊郢村插队时的照片(后排左一为陈先峰)
 

上个世纪70年代,一个是从马鞍山城里下放来的年轻知青,一个是滁州来安县张山乡郭郢村樊郢村民组生产队长,历史的渊源,让他们聚首在同一个村庄。出于怜爱,队长夫妇把小伙子从漏雨的宿舍接到温暖的家里,给予他一些生活上的关照。3年时间里,亲情的种子在原本陌生的两家人心中生根发芽。

回城后,小伙子不忘队长一家的亲情守护,坚持写信,嘘寒问暖。每到年关就寄钱寄物,用行动践行着一个“儿子”的责任和义务,感恩故事一写就是40年……

队长夫妇将他从漏雨宿舍接回家

1974年,无数知识青年下乡锻炼。当年春天,来安县张山乡郭郢村来了5个城里中学生。很快,18岁的陈先峰引起了生产队长张启山和妻子吴万英的注意。

“这些小伙子住在公社提供的宿舍里,平时自己做饭。”今年86岁的张启山老人回忆说,陈先峰这个小伙子干活不偷懒,很勤快,还挺尊重人。遇上谁家有个困难什么的,他都热心帮忙。

有次下雨,吴万英发现陈先峰住的屋子漏雨,“才中学毕业就离开父母到农村,我当时看他很可怜。”回家和丈夫张启山商量后,他们就把陈先峰接回了家。

“至少我家的房子不漏雨,对他也能照顾些。”当时张启山夫妇有6个子女,大的比陈先峰大几岁,小的还不到10岁。吴万英每天就帮陈先峰做饭洗衣。很快,吴万英发现,由于陈先峰干重活,加上年轻饭量大,公社给他的口粮根本不够,于是她从自家不多的粮食里分出一部分给陈先峰,平时有啥好吃的,也有陈先峰一份。

寄钱寄物,感恩情怀40年不间断

在张启山家生活的那段日子里,感恩的种子,逐渐在陈先峰心中生根发芽。

1976年10月,下放知青开始陆续回城了,陈先峰也通过招工回到马鞍山市,被安置到马钢焦化厂工作。

回城后,陈先峰一直不忘樊郢村的乡亲,对张启山一家更是心存感激。此后,陈先峰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来一封信,1976年春节,他给张启山夫妇寄来200元。“这不是一笔小数目。”张启山说,当时猪肉才0.72元一斤,200元够买一头大肥猪。

1978年秋的一天,陈先峰突然从马鞍山来到张家。“他当时说了一句‘接爸爸妈妈去我家玩玩’。”张启山说,这个“爸爸妈妈”的称呼让他不禁愣住了。之后,二儿子陪着母亲吴万英去马鞍山好好玩了一趟。2011年,陈先峰从新闻上看到张山乡遭受龙卷风灾害后,他还特地给张启山家汇来了1000元钱。

“逢年过节给钱送礼品,隔个两三年不是把我们老两口接到城里享福,就是大老远地过来看望。这几年,看我们老了,他就经常给我们寄来常备药品,让我们保重身体。”接受采访时,87岁的张启山老人禁不住热泪盈眶,连连夸赞“知青儿子”的孝顺。

牢记感恩,“编外儿子”成榜样力量

4月23日,市场星报、安徽财经网记者联系了陈先峰,他今年已59岁,明年将迎来退休。“不值得一提,都是应当做的事情。”面对记者的采访,陈先峰显得很低调。

张启山的女婿叶传龙曾问过陈先峰,为什么至今还对“乡下人”那么好?陈先峰回答很朴实,“人是要知道感恩的。”

叶传龙说,一个人,一两年不忘“第二故乡”并不难,难的是几十年不忘。40年来,陈先峰为岳父一家汇来的不仅仅是数万元钱,更是他在向世人阐述着做人的道理。

陈先峰与张启山一家的感恩故事,早已在当地传为佳话。记者了解到,曾经有段时间,张启山老人6个子女为赡养老人还产生过矛盾,陈先峰知道后,对大家说了一番语重心长的话。受他这个“编外儿子”的影响,如今,6个子女都对老人很好。

2014年,吴万英老人因病去世,当时张家人向陈先峰隐瞒了这个噩耗。事后,知道消息的陈先峰,忍不住嚎啕大哭,“老人最后一面都没见到,唉,心里难受啊!”

在陈先峰的心中,张启山夫妇就是自己的亲人,在张启山老人家的相框里,至今还保留着陈先峰插队和结婚时的照片,老人每隔几天就要擦拭一次。

在40年的岁月长河里,他们彼此感恩之心,早已化作亲情,深入骨髓。

 
下一篇4  
 
   
   
   
地址:中国·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-2
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.未经许可,不得转载或镜像
Copyright® 2007-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(最佳分辨率1024×768)
广告垂询电话:0551-62815807 新闻热线:0551-62620110 网络部:0551-62636377 发行部电话:0551-62813115
关闭